3.21.2012

曾肅良教授:古代人的精雕細琢,現代人無法仿!



原因在於古代工匠 「專心致志」



受清玨雅集與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之邀,曾肅良教授於今年2月份開設「器物鑑賞鑑定」一系列藝術講座,受到各界矚目。近年來各大藝術展覽在政府強力支持與推動之下,讓許多人藉此近距離接觸東西方美學,耳濡目染之下,培養了許多藝術愛好者。而許多學員及收藏家們除了能更深入了解藝術,加強藝術理論的學習及培養實務鑑定的方法外,還可以藉著相互交流提昇收藏經驗值。


據學員魏先生表示:「我等了一年的時間,終於等到了器物鑑定的系列講座!因為我想更了解瓷器,翻了許多書藉但未能解決心中的疑問,決定要來一探究竟。」其中有收藏家特地從高雄北上學習,為的就是想更了解器物收藏,因家中的收藏琳琅滿目,早些培養眼力就是希望能夠為收藏的志業建立明確的方向。


曾肅良教授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的專任教授,對於器物的鑑定方法擁有專業獨到的見解。曾教授也是許多博物館、收藏家的藝術顧問,自己除了研究以外,也鼓勵許多學員、藏家積極建立收藏的正確方式,並教導大家如何用「心」看待藝術品。曾教授說:「古代工匠精雕細琢,因為心無旁騖、專心致志的製作就為了獻給皇上完美的藝術品,絕對用心的;而現代人做事情就不見得有那股持之以恆的心,做出來的東西不一樣,要完全模仿到一模一樣是不可能的!」


從夏、商、周到五代、宋、元朝代,曾教授循序漸進講述各個時期器形及圖騰變化,架構清楚且明瞭。首先講述陶器文明的開始,遠古時期的人們為了盛物之便,用木編織了容器,為了使之耐火,便在容器上塗上黏土,人們不久後便發現,成型的黏土即使沒有內部的容器也可用於這個目的。隨著陶器的製作技術的成熟,彩陶的裝飾藝術也開始發展,不同的區域紋飾風格也不盡相同,但大抵都可表顯出當時人們的信仰-對大自然的崇拜和生活的價值觀。


曾教授為了讓學員們能更實際了解器物質地、形體,每堂課會帶3~5件實體的陶器、瓷器以供學員深入研究,可以藉此近距離觸摸、觀察來增加鑑定的經驗。曾教授提到幾個關鍵要訣,鼓勵大家從造型、紋飾、 技術、 風化來求證,並提到以樹木年輪來推測年代的觀點。而現今全球藝術拍賣場上藝術品價格逐年攀升中,藏家在收藏藝術品的過程中若能增加學術考究及實物比對,相信會更有意義。






即日起開始預約報名夏季課程及其他系列專班,相關課程訊息詳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網站  http://www.sce.ntnu.edu.tw/class_list.php?course_series=M&pos=0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